建设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我国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举措。今年是首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40周年。近年来,贵阳经开区、遵义经开区两个国家级经开区不断转方式、调结构、促转型,形成了有利于技术创新、引进先进管理经验的“小气候”,有效发挥了经济社会发展主阵地、增长极作用。
在贵阳经开区,不久前,一家从事航空航天零部件精密锻造的高新技术企业收到了一张科技创新“处方单”。
贵阳经开区科技和创业服务中心科技创新部部长王德权说,这家企业存在知识产权建设的不足,专门给企业提出有序地开展知识产权创新。
高新技术企业的有限期为三年,明年,该企业面临资格的重新认定,为此,科技“处方单”上提出:在2024年底之前围绕公司主营业务再获得10个左右实用新型专利授权,以及建立健全研发辅助账以便更好管理研发过程等具体建议。
重机宇航材料工程(贵州)有限公司总经理韩森霖告诉记者,科研创新的“处方单”为公司精准把脉,帮助公司明确创新方向和路径。公司与贵州大学联合开展了贵州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项,有效地结合贵州省的铝资源,协助终端铝制品新一代产品的开发,实现高性能铝合金结构件的产业化制造。
在贵阳经开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占到一半以上,为了针对性提供服务,在走访企业过程中,当地科技部门今年开具了50多份“处方单”,精准指导。与此同时,贵阳经开区还搭桥校企合作,将专家引入企业。在这家从事机床生产企业的“博士后工作站”中,贵州大学的专家团队成了技术顾问。
贵州大学机械工程高级实验师袁奎介绍,生产型企业的研发不一定有高校这么强的一个实力,贵州大学形成一个团队解决公司技术瓶颈,8个老师包括机械结构、机械设计、电器控制、液压系统等等方面,都是具备一定的技术水平。前两天刚刚突破技术路线,正在准备申请相关的专利。
目前企业生产的高端数控精密磨床在全球市场上的占有率排名第三,产品被广泛应用于钢铁、船舶、造纸、新能源等行业。
贵阳险峰机床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付恒勋表示,公司高级技师有103名,占到整个贵阳市高级技师人数的至少20%。公司后续会把制造业创新中心设置在经开区,更有利于招培引育创新人才和高端的专业人才。
近三年,贵阳经开区共有39个科技项目获得贵州科学技术奖。目前,该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到180家,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家,省级以上研发平台达87个。
贵阳经开区科技和创业服务中心科技创新部副部长龙倩说,服务中心与贵州大学、贵州理工学院等都进行了一个战略合作协议的签约,为企业在项目研发、平台建设方面提供了一个产学研合作交流的平台,举办了一些科技顾问的活动,为企业科技创新需求进行一对一地匹配,不断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同样作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遵义则是以产业集群化发展为主抓手,以链主企业为引领,深化产业互嵌。贵州航天乌江机电是遵义开发区内的一家龙头企业,也是目前国内唯一具备提供超临界流体技术成套装备设计、制造和技术集成解决方案的高新技术企业,这两天,一批由超临界设备萃取出的气凝胶产品正在加紧生产中。
贵州航天乌江机电有限公司气凝胶工程师翁应尾告诉记者,公司针对新能源汽车电池的长续航、大功率的要求,开发了一种耐高温的隔热材料,可以达到1000度左右。合作的有宁德时代、比亚迪、吉利汽车等等。今年预计气凝胶的销售要实现1.2个亿,目前已经完成8000万元。
聚焦装备制造产业首位产业,遵义开发区不断推动航空航天装备、高低压电气开关、汽车制造等产业联动发展,目前共有装备制造企业129家。
遵义市汇川区投资促进局副局长唐艳介绍,今年在招商引资方面主要围绕中航电梯、乌江机电等企业,延链、补链、强链的需求,梳理目标企业有166家,编制招商专案“一企一案”有24个,编制谋划招商项目有100多个,编制航空航天、电梯等“一图三清单”有16个,组织到北京 广东等地招商考察有60余次,对接企业有140余家。今年以来,新引进产业项目有44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有8个。
去年,遵义国家级经开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400亿元大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近200亿元。
遵义市汇川区工业能源和科学技术局副局长赵叶飞表示,2024年汇川区重点招商引资总投资额接近70亿元。下一步将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巩固提升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围绕龙头企业不断整合资源、延伸链条、优化布局,全力打造200亿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作为推动科技创新的主要承载体,当前,贵州国家级经开区正奋力建设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示范区,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劲的动能。